一个电影诗人的访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 [转帖]
mochow
2007-02-06
译者:xian
来源:GO!MOVIE电影论坛/江苏碟友会 一.关于《安德烈鲁布廖夫》 鲁布廖夫所遭受过的苦难并不是个什么特例,因为一个艺术家永远不可能在一个理想中的完美环境下存活,除非有某种苦难在纠缠着他的心灵,否则他将毫无灵感。艺术家存在因为世界的不完美,而一旦这个世界完美无缺,艺术将毫无价值。就像普通人不会成天寻觅完美和谐的意义,但他们会简单地试图保持这种生活状态。而艺术的产生却往往超越了这个被错误设计的世界。 这就是电影《安德烈鲁布廖夫》的主题:对完美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期盼和追求,永恒地存在于艺术和生命之中,永恒地存在于时间和历史之中。这也几乎是我所有的电影要讲给大家听的。 这部电影另外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关于人类对生命的体验。 在这部电影我发给观众的信号是:想通过传递把经历给别人或企图通过学习来从别人那里得到这种体验是不实际也是不可能的。人们常常会这样说:想想当年你父亲是如何如何,这似乎太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必须自己去尝试获得它,可惜的是一旦我们拥有了这种体验,却不再有时间去利用它了。新的一代应该拒绝听从这类的劝告,他们应该体验自身的鲜活生命,但他们也终将会死去。这是生命的法则,它的真正含义在于:我们不能够把我们自己的体验强加到别人身上去,或在我们的暗示下迫使别人去产生情感。只有通过我们个人,我们本身的经历,我们才会成熟,才会理解生命的意义。鲁布廖夫,他是个僧人,但生命中充满着传奇:他起初在圣地向Radonebsky大师学教,而学成后又随着传教的需要一生居无定所,他一直用他老师的眼光来认识看待这个世界,而只有在他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他才真正领悟用自己的方式去活。 二.什么是艺术 (树林里,André把双手放到脑后,身子懒懒地斜依在小河边的枯树干上。) "André,什么是艺术?" 在我们给艺术下定义或发表任何观点之前,我们先得回答一个意义更深远的问题:什么是活在地球上的人的生命的意义?也许我们常常通过精神上的手段来试图使自己醍醐灌顶,而在我们的生命趋向于这种精神上的丰富时,那么艺术就是为达到这种满足的手段,这不也同样就是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吗? 艺术应该帮助人们推动其生命的进程。一些人说艺术有助于人们去认识世界,就像其他一些有灵智的行为。我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的认识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我是个不可知论者。知识往往误导我们生活的真正目的,我们知道得越多,可我们懂得越少,这是因为我们的视野虽然变得更有深度了,但却也更狭隘了。艺术能使人们获得自身精神力的富足,然后,我们可以用那种称其为"free will"的东西来实现自我的超越。 三."有什么要向年青人说的吗?" 学会享受孤独吧,去试着甘于寂寞。 年青人的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太过浮躁和冲动,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法感受孤独,这是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必须从孩提起就学会依靠自己,但这不意味着要他孤单,而是让自己不要受到别人干扰。老受别人的影响是个非常危险的征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甚至是一种恶疾。 Hey,宝贝,来这里! 多么漂亮,令人惊奇的东西! (一匹小马优美地从树从中穿出来) 一匹马经过你身边的感觉是如此之美妙!…… (小马在树林间的空地卧倒,舒展的头颅逐渐变成剪影淡去) 四.穿越这个城市(商业,还是艺术?) (汽车在光与影的交错间穿过隧道,前面是漫漫的城市高架公路。) 当电影的一切依赖金钱的时候,他就变成一个不会令人快乐的艺术了。这不是因为电影的拍摄需要许多投资,而是他被商品化,市场化了,就像香烟什么的一样了。 当一部电影卖得好它就好,我们要再把电影看作一种艺术,这就显得比较荒唐,因为这就变成了票房好的东西就是好的艺术。 明白这一点也有好处,我不会再抱怨。 我不会使我的电影具有这些附加的东西,因为它们从来不会在我脑海里出现,为几乎所有的观众去拍摄的电影无法诗化。 在电影刚出现的那些时候,比如无声电影,许多电影能被成千上万的人去接受和欣赏,因为当时几乎每部新上映的电影都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但现在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了,好的电影再也不能赢得这么多的观众了。 译者后记: 塔可夫斯基是一位苏俄的导演,他所拍电影虽然寥寥可数,但每一部都充满了新意和对电影实践的挑战。《安德烈鲁布廖夫》是他的代表作,据小蓝自称,这是一部他看了以后感动了三年的电影。上面的访谈是我根据原版DVD里的访谈译的,因为塔说的是俄语,录象里翻的是简单直白的英语,再译成汉语必然谬误难免,望指正。 |